公司新闻

外滩2号,一个新案例(上)

日期:2011-04-19
外滩2号,一个新案例(上)----当一幢空关10年的老房子和一块空置15年的地皮,“相遇”在历史建筑保护性开发利用的课题里 日期:2011-04-18 记者:王蔚 来源:文汇报?  一幢空关10年的老房子,一块空置15年的地皮,在经过一番谋划和运作之后,成就了外滩历史建筑保护性开发利用的一个新案例。外滩2号——曾经的东风饭店,今天重启大门,与身后空地上新建的塔楼一起,成为“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 拥有外滩2号等15幢外滩历史建筑的上海久事公司董事长张惠民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至此,外滩面朝黄浦江的“第一排”老房子,已基本完成更新改造和功能转型,金融机构和高端的酒店、会所、餐饮、商业陆续入驻互为邻居——上海这一道引人瞩目了近百年的风景线,在一如既往典雅凝重的外观风貌之下,新鲜活力和年轻气息正如涨潮般涌动不已。“由薄变厚”和“第一排效应” 坐落在中山东一路近延安路口的外滩2号,是一幢英国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先后容纳过“上海总会”、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1998年关闭,等待改造。 外滩历史建筑的保护性重塑,一般采用单幢更新改造模式,像外滩3号、6号、18号、27号,都是先例。这样做,建筑体量对新的功能定位是一个限制条件。外滩2号建筑面积约9000平方米,空间不算大,改建来做什么才好? 外滩2号背后,有一块5000多平方米的空地,是锦江国际集团的。1993年经由批租拿地后,因为找不到最好的开发项目,一搁再搁,一直空在那儿。是不是可以做一回加法?2008年,张惠民和锦江国际集团董事长俞敏亮决定携手。久事有房产开发的经验,锦江有酒店管理的优势,正好合作建一座面朝黄浦江的高端酒店。老建筑+新地块,既可解决老房子空间不足的窘迫,又能给新酒店一个有历史感文化感的依托和“第一排效应”。此后双方合资成立上海新联谊大厦有限公司,将外滩2号及周边地块、街坊纳入一个“总盘子”,一边对历史建筑修旧如旧,一边在空地上新建与老房子风格协调的酒店新楼,并对附近的广东路51号街坊实施综合改造。 这开创了外滩改造的一个新模式:从“第一排”历史建筑延伸向背后的街区,由“薄”变“厚”,提升综合效应。

外滩2号,一个新案例(上)20110419114601.jpg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