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中华建筑报》报道中国馆建设情况

日期:2009-05-05
《中华建筑报》2009年4月28日以“东方之冠庄严华美,中国红闪耀夺目——世博会中国馆年底竣工”为标题,报道了由上海建工总承包,我公司参与幕墙及室内装饰重要标段的中国馆建设情况。本网转载如下,其中的图片及文字说明由本网提供。  举世关注的上海世博会明年5月1日开幕,巍峨瑰丽的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即将耸立于黄浦江畔。  中国馆由国家馆、地区馆和港澳台馆组成,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形如冠盖。地区馆和港澳台馆排列于国家馆之下。在344个设计方案中,华南理工大学的“东方之冠”设计方案脱颖而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工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作为总建筑师牵头,华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安地设计公司、上海设计院共同组成的联合设计团队,共同打造这一代表中国形象的标志工程。中国元素靓丽呈现  “对出色的建筑师来说,建一个科技含量高和拥有特殊造型的场馆并不难。但如果这个场馆放在中国、美国、英国、法国都可以,就不能说完成了这个使命。中国特色是中国馆建设的首要要求。”曾经设计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扩建工程、北京奥运会羽毛球馆等重大项目的何镜堂院士表示。他的设计团队为表现中国特色,关注着一些典型的文化符号,如京剧、服装、红色、文字,还有鼎、罐等出土文物等。  中国建筑本身的斗拱结构也给了他们灵感。西方人建房子用石头,中国人用木构架,并通过斗拱将挑檐的力传到柱子上。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以四大支柱为依托,层叠出挑的斗拱式方案出现了。  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庄严华美,地区馆在下,上下呼应,正融合了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等中国哲学思想。现代感注重关怀  是中国的还不够,还必须是现代的!何镜堂表示。中国馆的设计注重与城市的融合,设计有四个大平台:一是馆前广场,二是9米高的国家馆架空平台,三是13米高的地方馆屋顶花园平台,四是60.8米高的国家馆楼顶平台。四大平台体现出的开放性和公共性,正是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  作为一个永久性而非临时性的建筑,要具备“公民性”,要让人们感受到城市、建筑带来的关怀。世博会中国馆副总设计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利表示。  “中国馆上下斜角45度,悬挑出去达30多米。这也只有用现代技术才能够表现出来!何镜堂说。“东方之冠”要向世界展现这样的中国,这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泱泱大国,并且有开放包容的姿态——它底部架空,四角悬挑,像开放的大门,又如张开的臂膀,笑迎四方来客!华美冠盖年底落成  从去年4月20日动工以来,中国馆已建了一年,今年底前完工。为迎接明年世博会开幕,布展工作必须提前完成。广州、北京、上海三地的建筑专家精诚团结,50多人组成的设计团队日夜奋战。  “目前调整较大的有两项”。姚建平(上海建工集团副总裁、中国馆项目部总指挥、建筑工程专家。本网注)说,一是中国馆的方向作了调整。原先由于地块限制,中国馆和世博轴有个倾角,施工时调整为正南正北,气势更加恢宏。二是建筑面积增加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少于600平方米的布展面积,加上配套面积,地区馆面积增加了。  “到今年12月31日之前,气势恢宏的‘东方之冠’一定能够按期交付使用!”姚建平充满信心地说。金属红出类拔萃 国家馆设计为有中国特色的红色,但什么是中国红?怎么才算是中国红?这些都是摆在设计者面前的难题。为此,设计团队在去年7月就专门成立了一个专家顾问小组,成员包括建筑专家、光学专家、材料专家、颜色专家、规划专家等。  要建设国家形象工程,许多企业免费生产红色材料样板,最初选出了23块,挂在一面墙上供专家选择。红色由浅到深都有,材料也有金属、玻璃、陶瓷等多种,最终选用了金属材料,红色也圈定了4种。  至于墙面花纹,经过多次比较,最后采用条纹板材。这样光线照上去有变化,远看近看也有不同的效果,很有层次感。  “其实建筑中很少用鲜艳的红色,但这个特殊的中国红建筑,必将成为红色经典!”何镜堂说。(作者:夏杨、刘慧婵)图片说明:1、何镜堂院士(左)与设计团队成员讨论中国馆方案2、姚建平总指挥(左三)向我公司员工做中国馆装饰工程项目动员讲话3、用于中国馆装饰的23种红色材料样板4、中国馆装饰标段施工人员合影5、中国馆全貌效果图

《中华建筑报》报道中国馆建设情况20090505161609.jpg      [下载]

《中华建筑报》报道中国馆建设情况20090505161848.jpg      [下载]

《中华建筑报》报道中国馆建设情况20090505161904.jpg      [下载]

《中华建筑报》报道中国馆建设情况20090505161918.jpg      [下载]

《中华建筑报》报道中国馆建设情况20090505161934.jpg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