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劳动报:拜个工人当师傅|水刷石修缮工:不放过0.5毫米的细缝,用匠心填补保护建筑的每一道裂纹

日期:2022-06-23

夜幕降临,上海展览中心点亮主楼的灯光,远远望去,精致典雅。这座建成超过65年的“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其实正经历着又一次修缮工程。一道哪怕细微到0.5毫米的水刷石缝,都会经历一次修补的过程,翻旧如旧,重焕昔日的风采。
    近日,记者来到项目修缮施工方上海建工装饰集团的水刷石修缮施工队,拜负责人杨小兵为师,近距离学习了水刷石修缮工艺。这一道道修补的细纹背后,是辛勤的汗水和娴熟的技艺,也是对古建筑深深的情怀。
    一把冲压枪有29斤重
    开始前,杨小兵详细介绍了水刷石修缮工艺的几大步骤:冲洗、开缝、批嵌水刷石材料、拍平压实、收水洗刷使石子露出表面。听起来简单的几道工序,操作起来却各有各的难点。
    记者接过师傅杨小兵递来的冲压水枪,只觉得双手一紧。“这把枪有14.5公斤呢。”杨小兵笑道。他手把手指导记者,怎么握紧水枪,由远及近,冲刷墙面。这把酷似游戏中冲锋枪的冲压水枪,握在手里还颇有点拉风的感觉。
    墙面冲刷后,水刷石柱上的细裂纹清晰可见。此时师傅掏出了榔头和凿子,比划着第二个步骤。“冲洗干净后,要把细细的裂纹给凿开,才能填入水刷石材料。像这样对准纹路,凿子保持一定的角度,用力敲打。”榔头落处,碎石迸出,很快,一条约2cm宽的石缝跃然眼前。
    调十几种颜色确保没有色差
    “每一面墙体,看上去是白色,其实有点偏黄色。涂上去的材料,必须颜色一致。”为了让修旧真的如旧,在调制水刷石材料前,都经过了精细的色卡比对。在白色的石灰中要根据比例加入红粉、黄粉,搅拌后才能形成独一无二的匹配颜色。在修缮队的材料间,记者看到了十几种看着差不多的水泥桶,但其实每个桶里材料的颜色都不一样。“以展览中心为例,有些地方的颜色远看可能差不多,近看是有区别的。“精益求精,让每一面墙体,都恢复了昔日完好的模样。
    记者在师傅的指导下,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将石灰粉和石子搅拌在一起。先在缝里刷一层界面剂,再用小抹子将拌好的水刷石材料填进缝里。这个看起来简单的动作,记者反复尝试了多次,水刷石材料一次次掉落在地。而在师傅手里,只是一翻、一压,材料便服帖地嵌了进去。这或许就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看家本领。
    最后,待材料干透,用刷子将石子刷出,把不平的地方压平,墙缝的修补工序就基本完成了。2个多小时,记者在师傅的带领下,完成了一条不足20cm长的细缝修补。对师傅来说,这个工作只是每天的冰山一角。
    一人一天只能完成2平方米
    在展览中心东西展厅的连廊里,高达数米的罗马柱上肉眼可见的细缝并不少,遇到下雨天,雨水浸透在裂缝周围,显得更为明显。“这些都是需要修补的,高的地方,还要把脚手架搭上去操作。“杨小兵说,水刷石修缮看起来简单,其实工程量很大且复杂。在展览中心的东西大厅边,搭起了数个脚手架,并罩起了灰色的隔离罩,工人们正在里面完成水刷石的修缮工作。空气闷热,又是高处室外作业,一天下来,不仅浑身湿透,手上甚至是穿着长裤的腿上都会有星星点点的蚊子块。“不容易啊,不容易。”有一位皮肤黝黑的工友感慨道。
    杨小兵说,由于细缝修补还需要等材料收干等环节,流程较长,每天一个工人只能完成2平方米的水刷石修缮工作。“全部都是手工操作,这个效率其实已经很高了。”
    而其实,水刷石只是展览中心整体修缮中的一小部分。资料显示,上海展览中心在2001年曾进行过整体修缮,使用至今已有近20年。杨小兵说,展览中心的修缮是一个系统工程,钢塔部分表面镀金铜板变黑严重、局部基层钢板锈蚀、建筑外立面则存在饰面脏污、龟裂、脱落,钢门窗脱漆、锈蚀,玻璃及五金件缺失……这些都需要逐一修补。
    下次修缮期待有年轻人顶上
    “有时候,看着这些老建筑,就像是自己的心爱之物,不想让它受到伤害,总是希望能把它修补得再完美些,健康些。能够更长时间地把城市的文脉保存下去。”杨小兵说,自己是个完美主义者,哪怕是细微到0.5毫米的细缝,他也要修补干净。
    而如今,最让他感到头疼的是,因为水刷石修缮技术操作复杂,工作强度大又相对枯燥,他的项目团队里已经基本找不到40岁以下的师傅了。“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几十年前,掌握这门手艺的工人,是得到认可的‘技术工’,甚至找对象都会容易很多。”他笑着说,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样的体力活已经很难吸引新一代的年轻人了。“再过10年、15年,展览中心再要修缮的时候,希望还有年轻人能顶上来。”
    保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文脉传承。杨小兵很自豪自己的工作,用匠心填补每一道细微的裂纹,让每一栋建筑都能找回当年的荣光。他说他在守护一份内心的安宁,守护这座城市里,闪烁的文化之光。

/新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