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展览中心,原名中苏友好大厦,坐落于延安中路与南京西路最的繁华地段,是上海著名地标性建筑,承载着无数老一辈上海人的记忆。 说起腾飞的上海,这里有一支历经68载风雨的铁马雄狮,他们推动建筑业的创新发展,成就无数“和谐为本、追求卓越”的现代鲁班。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上海建工。“执行力、诚信、工匠”是融入建工人血脉的精神烙印,是发生在无数建工人身上的真实故事。 1952年7月,原华东建筑工程管理总局第一任局长贺敏学和上海市建筑工程局第一任局长罗白桦所在的解放军步兵第99师改编为第五建筑工程师,他们和由第104师改编的第六建筑工程师一起,编入华东建筑工程管理总局,成为建设上海的中坚力量,也成为1953年上海市建筑工程局(上海建工前身)组建时的重要骨干力量。 上海展览中心,即原中苏友好大厦,是上海第一个展馆建筑,正是由当时的上海市建工局和华东建工局联合组成的中苏友好大厦建筑工程公司负责施工。在这一背景下,上海建工第一支“青年突击队”成立了,局长罗白桦牵头带领年轻战士,发扬军队“一声令下、全部执行”的执行力,克服种种困难,向着共同的目标——让这座大厦成为当时上海新的制高点前进。 经历连续2个月的雨季,八级至九级的台风,数十年来最高的潮汛和零下十度的严寒,最终仅用了10个月,建工人奇迹般地在9万平方米的土地上造起一座占地8万平方米的展览大厦。 一种精神,如果能延续下来,第一靠的是文化基因,第二靠的是代代传承。新一辈建工人继承着老一辈建工人的血脉,让我们无数次向“不可能”发起攻坚。 上海建工装饰集团作为上海建工打造国际一流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接了本次上海展览中心整体修缮的任务,再一次向“不可能”发起挑战。 上海展览中心使用至今,距上一次修缮(2001年)已有近20年,外墙饰面及门窗出现一定程度损坏,序馆鎏金钢塔也出现褪色、变黑的情况,影响了建筑的外观风貌。 上海展览中心整体修缮工程总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包含建筑单体外墙饰面、外门窗、外立面装饰及檐口线脚等立面特色装饰、室外立柱、局部平屋面的修缮,以及序馆钢塔鎏金饰面的保护修缮等,由装饰集团第二工程公司实施,工程研究院提供数字化技术支持。 当项目团队开始着手进行技术策划时,一上手便遇到了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现场查勘工作体量大,有近7万平方米的待修缮外立面及序馆钢塔需进行工况排摸;二是项目要求不停运改造,给现场查勘工作带来较大困难;三是历经两次大修之后,外立面除了时间留下的沉淀外,还有两次大修留下的痕迹,针对不同情况需要采取不同的修缮工艺;四是项目位于城市中心区,对文明施工和安全生产要求较高。 项目团队将部分查勘工作提前,采用无接触式无人机技术进行现场整体查勘,通过720°VR全景技术,实现在任意场景中对相应内容进行标注定义,同时引入智能化监测技术,顺利实现专项施工方案策划及配套施工措施策划。 项目团队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将多种数字化测绘查勘手段叠加运用于上展中心水刷石外立面的修缮,让老建筑重焕历史风貌特色。 上海展览中心序馆钢塔是整个建筑群的制高点和视觉焦点,也是上海城市标志性景观,项目团队将1400余块饰面铜板及构件进行编号,在除旧后贴金箔,再精准完成原位安装。 钢塔顶部最具亮点的五角星为高品质红色水波纹玻璃,因年代久远,存在碎裂的迹象,原材料在国内已无厂家生产,为寻找合适的替换材料,项目团队奔赴各地,最终在一家老玻璃厂的布满厚厚积灰的库存箱中找到了当年所用的五角星玻璃存货,完美还原了钢塔往日的辉煌。 目前,上海展览中心项目序馆主塔修缮任务已经全部完成,正在进行其他场馆的保护修缮和特色装饰。 传承文化基因,勇担建工使命。上展中心项目团队是装饰集团在城市更新领域投身建设的一个缩影,通过精品工程的铸造,我们在传承上海建工三大文化基因的同时,也将城市文脉完好地延续了下来。
/新闻链接